深圳市2018年“质量月”启动大会暨深圳企业家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 张纲委员:在质量变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2018年“质量月”启动大会暨
深圳企业家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主办单位
深圳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
深圳市卓越绩效管理促进会
深圳质量创新技术联盟
主题:在质量变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
委员兼原国务院参事张纲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非常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市场的重要主体企业家。二是体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高质量”。“中国正在展开一场从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节的全方位变革”这句话是习近平同志在去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的,在此中国经济质量变革谈围绕总书记讲的这几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些理解和认识,以及国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一些做法和思路。
第一,以增强质量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念变革。
总书记讲发展理念的变革的核心就是增强经济质量竞争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但是总体来讲,中国经济还是大而不强,其中质量竞争力不足是突出的矛盾。以制造业为例,近几年在制造强国持续研究中的一组数据,既有发达国家又有新兴国家,这9个国家中质量效益的排名,中国在巴西和印度在同一水平上,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中国国内看,制造强国的综合指数,在四个一级指标中有规模发展指标,对中国制造强国贡献最大,将近50%;其次是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也就是创新能力,最大的短板和瓶颈是质量效益。中国工业基础仍然是短板,刘鹤副总理在2018年5月两院院士上讲话,中国工业基础处处是短板,他认为制造强国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创新能力不足和质量水平不高,而最大的短板是质量竞争力。总书记说了七方面没有根本转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这是参加制造强国战略研究中提出一部分中国尚未掌握核心技术的清单,实际上远不止这些。
国家层面是怎么考虑和当前我们工作的思路呢?主要是两个大问题:一是要适应这种变革要加快构建新型质量统计评价体系。现在是由国家统计局在牵头,会同包括市场监管总局、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在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里面突出的就是按照中央24号文件说的,构建新型质量统计评价体系。二是难度非常大但又极为重要的事,创建质量维度的产业结构分析新方法。中国分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只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三次产业占比的维度,也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远高于中国已经发展的现状;第二个维度是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维度,这个维度国际上不接轨,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第三个维度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去年9月5日发的24号文件提出的“质量竞争性产业”,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来,这个概念不是中国人最早提的,是欧洲人提的,目前中财办牵头,难度很大,正在推进。
第二,目标变革。总书记讲的目标变革是以追求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展的发展目标变革。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中央24号文件“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的中国质量发展的方向,跟正在实施的国务院颁发的质量发展纲要在目标上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是质量效益性指向更加明确,比方说它突出质量对提高安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在传统产业实现价值链升级,战略新兴产业质量效益型特征更加明显,高附加值和优质服务供给比例进一步提升。过去我们提质量目标是就质量谈质量,产品质量提高多少、工程质量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多少,从来不和效益挂钩,现在中国中央和国务院政策的特点都是突出质量效益。
国家质监总局在几年前依托中航工业、301所成立了国家质量效益研究基地,是国家质监总局的基地。2014年开展宏观质量效益的研究出了阶段性成果,并且研究的成果进入了每年国家国务院颁发的质量白皮书。在这个研究中,我国与国际接轨,提出了质量议价的概念,质量议价反映质量水平提升带来的经济好处,形势上表现为商品因质量变化带来销售价格的变动,分为狭义的商品质量和广义质量产业质量。根据这个分析,以质量为要素,以出口商品为观测点,就形成了大家看到的这一组图。这反映在30年来主要工业国家质量议价水平总的比较,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的质量议价总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国家质监总局效益研究基地对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分别提出了路径,宏观上,宏观质量效益平台应该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微观上,企业质量效益主要从质量投入型指标、质量安全性指标、质量损失率指标、质量满意度指标、品牌价值指标五方面反映。国家层面围绕这个变革在思考和推动两件事情,一是深化宏观质量效益理论研究,来支撑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特别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结构布局,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深圳就具备这个条件,华为公司很典型,就是基于全球价值链布局的佼佼者、引领者。
二是优化企业、产业质量效益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生态环境,质量效益发展一定要有机制、动力,而且这个动力是内在动力。比方说要构建优质优价政府采购机制,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开展第三方质量比较试验和综合评价。深圳标准有了很深入地探索,国家现在的标准体系政府主导的是以安全为底线的标准,企业商品质量到底好不好,消费者是弱势群体,信息不够对称,如果没有开展第三方质量比较实验和综合评价,很难产生出消费者能判断的所需要的质量级别的商品。为什么?缺乏机制。正因为缺乏机制,所以企业没有内生动力,只有分级了才能让消费者用脚投票,用他的钱去选择。这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变革。
第三,总书记讲的制度变革是完善质量治理体系为根本的制度变革。
中发24号文件是全面创新的文件,这个文件中至少体现了三个方面质量制度的新取向:一是促进更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质量制度政策取向。二是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的质量制度政策取向。三是面向国际更加开放融合的质量制度政策取向。
1、促进更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质量制度政策取向,在中发24号文件中是体现得非常充分的,比如建立质量分级制度,提高多元攻击,满足多层级需求。质量制度连着两头,既连着供给方,也就是生产者,又连着消费者端,我们的广大消费者。质量分级制度的建立对供给端的作用就是通过质量分级来激励企业的质量投入,质量创新、质量提升,以企业的高质量来赢得高议价;另外一头连着消费者,消费者通过质量分级可以满足我们14亿人口不同层次的需求。为什么中国消费者海外采购每年的数据都增长?很大程度上是有效供给不足,需要质量分级来满足中端甚至高端的消费需求,这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政策取向。
例子,钢铁、煤炭、建材是我们去产能的重点领域,中国钢铁协会2017年9月份发文以后依托过去的积累,从2018年1月起开始发布首批容器用钢、海工用钢、造船用钢等3类钢铁产品、22条生产线的质量能力进行分级排名,为建立钢铁产品质量分级制度作出了探索。烟台质量技术监督局也准备依托它葡萄酒国家质检中心和葡萄酒标准技术分委会SC来进行烟台葡萄酒业的中国葡萄酒质量分级制度探索。
2、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的质量制度政策取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方面,一是实施商品质量惩罚法性赔偿机制,这是一项根本制度,也是打击伪劣假冒产品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的根本性制度。中国现在对质量违法的事情是以政府为主的处罚手段,方法有三个:罚款、吊证、刑事处理。
政府在这样的处理方法中推在第一线,法律制度成了或者逐渐变成在违法事件处理中以民事赔偿为主,应让消费者参与到我们质量监督,只有话语权参与到质量处罚里面去,才是违法企业真正胆战心惊的,也是根本措施。像美国、欧洲都是用质量责任法处理,主要是民事赔偿,而不是政府的处罚。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里面不一一列举,包括统筹规划、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企业主体,这是20字方针新的工作格局,甚至包括建立中央质量督查工作机制。中央督查目前只有两项:环保督查和质量督查,但是质量督查还没有开展起来,已经写入中发24号文件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发挥党委政府的机制,企业标准自我公开声明就是一个典型的让市场来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创新机制。
中央和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已经成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以后,回顾深圳这些年机构发展的历史,证明深圳为全国创造了很好的经验,提供了很好的探索。归纳起来有市场监管总局来承担组织实施责任强国战略有四个特点:
一是战略定位更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18项主要职能的第一项就写入了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实施三大战略:质量强国战略、食品安全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广义上讲这三个战略都是质量主体,三大战略合起来是战略定位更高的质量强国战略。
二是资源配置更优,除了原国家质监总局的职能,把工商、食药、反垄断、价格甚至知识产权全部纳入进来,跟深圳一样,这样的资源配置下组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三是作用领域更广,以质检和工商为例,过去质检和工商的分工和操作比较模糊,质检管厂门、工商管电门,质检管生产、工商管流通,整合以后,完成了整个产业链的服务于监督。
四是推进动力更强,更好地发挥了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主要谈市场与政府的作用。
3、面向国际更加开放融合的质量制度政策取向。
24号文件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比如同线同质同标,以食品注册管理为切入点推进出口企业内外销产品在同一生产线按相同的标准生产,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平。它的核心是对标国际标准,倒逼产品提质增效升级,缩小国内外产品的质量差和信用差,加快更大的对外开放的力度和竞赛,更加开放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比方说关税壁垒措施,美国人是逆向思维,有国家的利益在,整个国际开放的进程是不可逆的。技术性贸易过去是关系壁垒取消以后的措施,中国现在把技术性贸易措施看成国门更加开放,互联互通互融共建共享的机制。因此,中国在更高的层面上在建全球利益的共同体,打造一个大家能够更大开放的格局。国家层面在制度变革方面正思考和做三件事:
一是怎样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平衡来构建制度,比如质量分级制度、质量促进法、质量责任法,由两部法同步推进促进法拉高线,责任法保底线。
二是根据三定方案,市场监管总局三定方案各地在探索,深圳市创造四大“大市场、大监管、大标准、大质量”的工作定位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邝兵主任也有分享。四大是深圳的专利,现在国家层面已经接受,各地均按四大布局。
三是秉持更加开放包容的理念,“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为载体,再创新质量合作的机制。
四是以强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为支撑的建设路径变革。
2015年由联合国贸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首次提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以后发展的很快。2017年6月28日,国际有关组织又重新定义NQI,把市场监管组成的体系首次纳入市场监管,原来的计量标准和市场组成的体系,用于支持和加强产品服务流程的质量、安全、健康、环境所需的技术和政策框架,整个叫NQI。现在有三个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承认并应用NQI,越来越多的地区跨国NQI的建设,还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重视NQI建设,打造质量优势。其实还应该包括产业,华为、华大基因都是NQI的重点。NQI这么重视有三句话:NQI是产业链的支撑基础,NQI是创新链的关键环节,NQI是价值的倍增要素。NQI还有一个大趋势,三链融合,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高度融合发展。
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研究的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型图反映,科学技术支撑了共性技术和专有技术的产生,而共性技术和专有技术产生在商业规划中要实现市场开发,并且成功地实现更高的附加值,需要强大的质量技术基础的支撑。案例: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到2009年成立了国家先进制造业国家计划办公室,设在NIST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为什么设在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理由有三条:一是NIST有制造业的基因,二是NIST是创新的重要支撑,三是NIST是美国国家质量控制水平最高的体现,有利于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其他案例如,浙江因NQI打造区域品牌,浙江制造是整体反映综合体现浙江企业和产品形象趋于公共品牌,瞄准高品质、高端化,用的手段是标准+认证,包括NQI全部要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青海的高原生态产业发展的建议与省委省政府不谋而合,打造高原产业聚焦在NQI上,建国家高原能效测试基地、国家质检中心,成立高原创新标准创新基地等等。
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离不开强大的NQI支撑,国家很重视的NQI专项计划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共17.83亿,涉及160多个项目,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现在正在准备2.0版。将来NQI建设体系可能是“3+1”,3是国家层面、产业层面和区域层面,1是像华为、华大基因这样一批大企业。市场监管总局正在规划国家NQI体系图,按照体系架构进行有序推进,继续深化NQI集成建设的理论研究,推进理论建设,开展NQI效率研究和评价。2018年3月14日,原国国质监总局正式批准设立国家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效能评价重点实验室,目标是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几方面的突破将在国家NQI建设或者国家质量基础建设上取得更快的发展和突破。
第五,以坚持质量创新为动力的技术与管理变革。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以制造业为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尤其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颠覆传统质量技术与管理,通过重组生产要素、重构管理方法、重塑运营模式,为提升质量增加竞争力注入新的动能。
首先是数字化制造转型,然后是智能质量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去年年底,中国工程院发布中国智能发展报告研究中认为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下,质量技术与科学技术,质量性能与生产功能快速融合,最后形成包括质量效益成本多要素的系统解决方案,在更高水平上将实现质量的迭代提升,也就是说质量和传统质量可能不会显性化,而且这种提升会让效率和成本合二为一,所以在德国工业4.0里面很少看到“Quality”。另外,质量设计方法的创新主要是模拟仿真,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引起质量技术的创新。
质量检测控制的新方法,主要是质量检测大数据带来的深刻变化,它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最后颠覆了对质量的认识,质量现在已经不是固化的概念,而是变成过程优化的结果,不断深入改革、持续改进的结果。质量控制技术等于传感器+软件,还有质量管理的新模式,质量管理新模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来了业界的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造成了过去项目闭环在制造闭环和基础上质量的大闭环,实际上质量已经作为血液融入到整个产业链当中。德国工业4.0就是典型,它是信息物理系统的高度融合以后,是质量已经作为血液融入到整个产业链和创新链中了。
质量监管方式的变革现在出现很多业态,比如电商,电商用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实现,所以搭建了像杭州的全国电子商务质量监管平台,这个平台用大数据、用网络化以及部分智能化来提供支撑,三组大数据以电商产业为主,占97%,包括阿里巴巴,包括京东这样的大企业,二是用户对质量产品的反映,把它的语言转变为数字语言。三是整合国抽、市抽、县抽的大数据,对整个电商产品用新一代科技技术实现更加有效的监管。
一百多年来,世界的质量技术与管理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而且创新了很多新技术,六西格玛、PDCA循环、卓越绩效模式等颠覆性管理没有一项来源于中国,中国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历史性交汇期,一大批企业产业在交汇期中通过创新正在创造自己的质量管理,包括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获得者,他们有独特的质量理解和独特质量管理创新,不仅对企业、对产业、对区域、对中国,也可能将来对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迎来中国的质量时代。
最后,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勇于创新、久久为功的精神来探索中国特色的质量发展的科学理论、体制机制、法治体系和制度政策等。中国一定能够在质量变革中突破发展瓶颈,打通从质量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实现既定目标。
嘉宾介绍
张纲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国务院参事,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会长,国际质量科学院顾问院士,清华大学质量与可靠性研究院联合院长,《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起草组组长。
本文根据深圳企业家高质量发展论坛研讨会发言整理。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