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0755-26647246

WeChat

深圳市骏骥卓越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管理咨询,管理培训,卓越效绩评价准则,战略管理
网站首页  -  新闻与管理资讯  -  联系方式      服务热线: 0755-26647246
《卓越经营之道》
公众号
 首页 > 新闻与管理资讯 > 政府与行业新闻
政府与行业新闻
公司新闻
    
政府与行业新闻
    
管理文集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
发布时间:2015/9/7   点击次数:1841 

行动名称

任务名称

时间节点

工作进度安排

阶段性目标

实施主体

负责单位

行动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

2013-2014

研究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印发试行稿和试点办法,开展试点。

电子一所、电子五所、电子四院、电信研究院、中国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联合工作组)

信息化推进司、科技司

2015-2018

完善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报批稿。

完成国家标准报批和发布。

宣贯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

覆盖主要行业、主要地区。

依据行业特色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分行业标准。

形成若干分行业标准。

行业协会、研究院所等

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

2013-2015

支持组建第三方认定管理组织。

成立第三方认定管理组织。

联合工作组、行业协会、其他研究院所

信息化推进司、科技司、政策法规司、人事教育司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研究起草认定管理办法。

完成认定管理办法发布。

建立各地服务机构,培育专业人员。

有条件的省市或行业建立3家以上的服务机构。

中国企业联合会、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等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行业协会

建设覆盖认定服务全流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完成平台建设。

电子一所等

信息化推进司、规划司

2016-2018

建立各地服务机构,培育专业人员。

各省市建立3家以上的服务机构。各重点行业建立3家以上的服务机构。

中国企业联合会、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等

信息化推进司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

开展试点和推广

2013-2015

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活动。

每年不少于5场大型交流及推广活动。

选择典型企业、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工作。

每年各省市组织20家以上企业开展试点。重点行业组织10家以上企业开展试点。认定200家以上企业。

2016-2018

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活动。

累计不少于30场大型交流活动。

开展典型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广工作。

每年各省市在200家以上企业进行推广,重点行业在50家以上企业进行推广。

加快制定支持两化深度融合的技术标准规范

2013-2018

加快两化融合关键技术标准研制。

开展两化融合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

企业、行业协会、部属研究机构、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相关司局、科技司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推动两化融合技术标准贯彻实施。

每年选择1-2个地方开展两化融合重大标准应用示范;每年举行1-2次两化融合重点标准宣贯活动。

行动二: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

完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机制

2013-2018

每年选择3-5个重点行业,依据评估规范,分行业建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形成各相关行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形成一套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通用指标体系,各行业、区域两化融合咨询分平台开通运行。

行业协会、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等

各相关司局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依据评估规范,建立完善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通用指标体系。

电子一所、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等

健全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评定办法。

完善国家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建立重点行业、区域分平台,支撑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等级评定工作。

推进企业对标和行业示范推广

2013-2018

每年选择3-5个重点行业开展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和等级评定。

每年推动20%的大中型企业实现两化融合发展阶段跃升。

工业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等

各行业协会

依据水平测度结果在各重点行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总结提炼示范经验和成果,形成共性解决方案和标准规范。

组织重点企业开展典型示范现场辅导,推动企业依据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开展行业对标,实施行业共性解决方案。

开展区域分级分类推进

2013-2018

每年选择3-5个省市,依托国家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开设地方分平台,开展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水平测度和等级评定。

各相关省市完成企业分级分类推进计划制订,每年推动重点产业20%的大中型企业实现两化融合发展阶段跃升。

工业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等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制订分级分类推进计划,明确区域内各重点产业不同等级企业的两化融合推进目标、重点和任务,评选一批优秀示范企业。

加强分级分类引导和推进,开展企业对标、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推动水平测度结果成为政府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依据。

行动三: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2013-2015

开展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试点。

平台试点工作基本完成,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服务平台网络初步建立。

中小企业、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互联网企业等

中小企业司、软件服务业司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2016-2018

推广平台试点经验;推动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供需对接更加有效,信息化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

2013-2015

各类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电子商务等项目。

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集成应用和协同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等

2016-2018

形成一批中小微企业、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信息化应用示范的成功案例。

行动四: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行动

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

2013-2015

开展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提升试点工程。

评定一批试点项目。

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群体

相关司局

行业协会

2016-2018

开展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提升示范工程。

树立一批示范项目。

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

2013-2015

开展专业物流信息化提升试点工程。

评定一批专业物流试点项目。

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

2016-2018

开展专业物流信息化提升示范工程。

树立一批专业物流示范企业。

推动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2013-2015

开展工业电子商务创新示范工程。

树立一批工业电子商务创新示范企业。

制造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电信研究院等

2016-2018

开展工业电子商务应用推广提升工程。

工业电子商务应用基本普及,应用水平得到较高提升。

行动五: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行动

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

2013-2015

建立民爆行业生产线视频监控分级管理体系,制定关键信息系统数据库与管理规范,建设生产区域人员动态监测系统。

实现生产全程视频监控及各级主管部门对超员超时等违规行为的实时监管。

各级民爆主管部门、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协会、民爆生产企业等

安全生产司

建设民爆行业生产经营动态监控系统(二期工程)和民爆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系统。

实现民爆物品生产、储运、销售环节全程监控,生产企业对关键生产要素的安全管理。

2016-2018

建设民爆行业生产经营动态监控系统(三期工程),建立民爆企业生产、流通全过程安全管控体系。

形成覆盖全国民爆生产、销售企业的安全生产监控网络,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基本达到智能化水平。

各级民爆主管部门、中国爆破器材行业协会、民爆生产销售企业

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

2013-2015

建立国家化学品危险特性基础数据库。

实现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数据网上检索。

原材料工业司

原材料工业司

2016-2018

建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产品危险特性在线报送系统。

实现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产品危险特性在线报送。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等

实现食品行业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

2013-2015

搭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及肉制品行业开展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

实现消费者对企业公开法定信息的实时追溯。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研究机构、食品生产企业等

消费品工业司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2016-2018

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及肉制品行业全面推广试点经验,适时在其他食品行业开展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争取100%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50%的重点白酒和50%的重点肉制品企业实现质量安全信息追溯、汇总与分类使用。

建立稀土行业信息化监管基础

2013-2015

建立重点稀土矿区监控系统。

实现重点稀土矿区全方位监控。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稀土生产企业等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原材料工业司

2016-2018

建立稀土集团管控信息系统以及行业生产统计系统。

企业集团实现生产信息全面监控,企业按月直报统计系统顺利运行。

加强农药行业信息化监管

2013-2015

建立农药产品生产批准证书查询库和农药产品生产批准证书换证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农药产品生产批准证书公示和备案。

农药产品生产企业等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原材料工业司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2016-2018

建立重点农药产品信息数据库和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农药生产信息数据库,搭建违法案件群众举报信息平台。

实现农药行业信息监管、农药违法生产案件网上举报和及时处理。

原材料工业司

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

2013-2018

开展高危行业企业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项目试点示范。

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高危行业生产企业

安全生产司、信息化推进司

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

2013-2015

推广流程工业能源在线仿真系统,支持建设一批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开展数字能源试点。

30%重点用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用达到智能化较高水平,8个区域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取得显著成效,实现节能量3000万吨标准煤。

行业协会、重点用能行业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机构

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2016-2018

继续支持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推动企业数字能源应用等级评价。

50%重点用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用达到智能化较高水平,形成覆盖全国的工业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实现节能量5000万吨标准煤。

行动六:

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

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

2013-2015

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重点围绕纺织、印刷、包装、食品加工、制药等重点行业生产装备,实现数控化集成开发。

建设一批开放式数控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平台。开发一批通用型和专用型数控装置。

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研究院所等

科技司、原材料工业司、装备工业司、信息化推进司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重点发展发电、输变电、冶金、纺织等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

每年支持10个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试点项目。

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重点开发航空、航天、船舶、汽车、能源设备等行业需要的关键高精密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

每年支持一批高档数控机床的研发应用试点。

2016-2018

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重点在石化、冶金、食品加工、纺织、印刷等行业,推进传统机械装备数控化区域和企业示范,总结经验推广。

典型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重点应用领域生产效率提高超20%,能源、资源消耗降低超30%

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继续支持重点行业关键高精密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的开发,推动重点领域国产机床替代进口。

每年支持一批高档数控机床国产替代的试点。

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在电力、节能环保、农业、资源开采、国防军工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分步骤、分层次开展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应用示范。

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促进形成产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显著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明显降低。

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

2013-2015

在汽车、工程机械、石油石化、冶金、生物制药等重点行业,推动实施制造装备的智能化升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应用模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仿生化的工业机器人。

实现先进制造技术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应用,树立5个先进制造技术应用模式标杆企业。

继续支持航空航天难加工材料、复杂零部件、大型结构件等方向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和装备的开发应用,并将支持范围扩展到其他金属构件的激光成形技术和快速成型技术。支持医疗领域的增材制造技术研发和推广。

实现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部分部件的规模应用,在医疗的体外模型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

推进增材制造(3D打印)的应用示范。支持增材制造的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建设增材制造研发中心,构建协同创新联盟。

开展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工业设计、产品研发和模具制造中的应用试点示范。形成5个增材制造企业研发中心,成立创新联盟。

2016-2018

推进智能制造模式在各行业中的全面应用,推动工业机器人在重点行业中的规模应用。开展重点行业先进制造技术模式的试点示范。

实现先进制造技术在多个行业的规模应用,树立20个以上先进制造技术应用模式标杆企业。

全面推进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和医疗中的应用,并向其他行业拓展。在条件适合的领域推进3D打印机的应用。

在航空航天领域实现增材制造规模应用。在医疗领域实现向植入假体、人体器官等方向的探索应用。实现3D打印机在消费品、汽车部件、模具制造、建筑设计等领域规模应用。

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

2013-2015

面向高端装备、电子产品、纺织、塑料和橡胶等行业需要,建立技术开发与推广服务平台,实现协同创新。在重点行业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鼓励开展智能工厂建设试点。

开展20个数字化车间试点。

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研究院所等

科技司、装备工业司、信息化推进司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在高校、骨干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制定先进制造技术发展与应用路线,建设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建设3-4个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2016-2018

建立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和装备产业体系,在重点行业推广智能工厂建设。

基本掌握智能制造相关前沿技术,建设一批智能工厂。

通过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推进新技术、新创意产业化发展。

建设10个左右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在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建设,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建设2-3个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

行动七: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

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

2013-2015

在汽车、工程机械、石油石化、冶金、生物制药等重点行业,实施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针对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节监测、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的物联网集成创新应用组织开展试点示范。

实现物联网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应用,树立5个物联网集成创新应用模式标杆企业。

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电信研究院等研究院所

科技司、电子信息司、信息化推进司

2016-2018

推动物联网在重点行业中的规模应用,在多个行业中组织开展物联网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并将试点示范的内容延伸到制造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等领域。

实现物联网在多个行业的规模应用,树立20个以上物联网集成创新应用模式标杆企业。

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

2013-2015

在汽车、工程机械、船舶等产业聚集区,选择2-3家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以企业间协同为核心的网络制造试点示范。

确定并支持一批试点企业,初步探索区域内网络制造系统的组织、运作模式和实施路径。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电子一所、电信研究院等

信息化推进司、中小企业司、原材料工业司、装备工业司、软件服务业司、通信发展司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各地通信管理局

 

建设工业云服务平台。

形成一批工业云服务平台,服务十万家以上中小企业。

在汽车及零部件、钢铁、石化、工程机械等行业选择2-3家有条件的制造业及服务业企业开展网络化工业设计、智能物流、在线检测、远程运维等试点示范。

确定并支持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型制造企业。

2016-2018

对区域网络制造试点的成功模式进行总结和推广;选择2-3家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更广范围内网络制造联盟试点示范。

形成一批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网络制造企业集群。

继续建设和发展工业云服务平台;在有条件的产业聚集区选择3-5家平台进行中小企业制造资源的网络化、集约化配置试点示范。

工业云平台服务的中小微企业达到百万级;形成3-5家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网络制造资源共享平台。

继续推广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制造业及服务业融合的试点示范。

形成一批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网络企业联盟。

加快电子商务驱动的制造业生态变革

2013-2015

选取有条件的B2C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实现个性化定制的示范性平台,支持制造业企业参与。

确定并支持一批示范平台,及时总结有效模式和经验。

互联网企业、制造企业、电信运营商、电信研究院等

信息化推进司、软件服务业司、电信管理局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各地通信管理局

 

选取3家利用众包模式实现C2B2C按需制造的制造企业进行试点示范。

培育基于互联网按需制造的众包生产模式。

开展移动电子商务与制造业集成创新应用示范。

形成一批移动电子商务集成应用平台。

2016-2018

总结第一阶段试点示范经验,推广个性化定制的示范性平台经验。

在服装、家居、消费品领域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的规模应用。

总结第一阶段试点示范经验,推广基于互联网按需制造的众包生产模式。

形成50家示范企业。

总结第一阶段试点示范经验,推广移动电子商务与制造业集成创新应用。

形成30家移动电子商务集成创新应用示范企业。

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

2013-2015

在汽车、航空、能源、冶金、医疗设备等重点行业建设大数据平台,开展数据挖掘分析和智能决策,优化资源配置和业务流程。

5个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建成大数据平台,形成典型实践经验。

互联网企业、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电信研究院等

软件服务业司、通信发展司、信息化推进司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各地通信管理局

 

在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建设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开展数据服务,推进精益生产。

形成3-4个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实现规模化数据服务。

在药品、食品等行业建设数据开放的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实现产品和市场的长期动态跟踪、预测与监督。

形成2-3个行业的大数据平台,提高宏观市场调控与管理水平。

2016-2018

规模推广工业大数据应用。

5个重点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推广建设大数据平台。

向其他行业推广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及数据服务。

形成十余个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实现规模化数据服务。

在多个行业建设数据开放的大数据平台。

形成5个以上行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对社会主要领域产品宏观调控。

行动八: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加快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2013-2015

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

实现宽带普及覆盖,提升网络能力。

电信运营商、电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互联网企业、物联网企业

通信发展司、电信管理局、科技司、财务司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各地通信管理局

推动宽带城市和TD-LTE建设。

建成一批宽带城市,TD-LTE实现商用化。

推广IPV6商用试点经验,综合利用技改等资金,继续推动网络和网站IPV6改造升级。

完善IPV6产业环境,继续扩大IPV6规模部署和商用范围。

2016-2018

推进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和技术演进升级,全面推动IPV6LTE、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融合。

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通畅、技术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

开展未来网络新技术在现网试验和应用示范。

全面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

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

2013-2015

加快核高基重大专项、电子发展基金、技术改造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专项等项目的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和整机价值链提升工程,加快面向工业领域的量大面广芯片研发设计。

突破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平板显示、基础软件、智能语音等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显示面板行业实现关键材料、重大装备本土化配套,TD-LTE终端、北斗民用终端实现产业化,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电子制造企业等

电子信息司、软件服务业司、科技司、规划司、通信保障局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各地通信管理局

支持整机、系统企业与芯片、软件企业加强合作,提高应对工业领域需求的系统支撑能力。

形成重要终端产品和系统配套能力提升产业自主可控发展水平。

加强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和系统的优化适配,开展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集成应用示范,推动在党政军及重点行业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推进5个以上的基于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的事务系统和实时系统示范应用上线。

开展国产信息通信设备和系统替代测试验证,推进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国产信息设备和系统在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

提出可推广的国产设备和系统应用解决方案。

2016-2018

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技术改造等专项,突出年度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成果产业化水平。

完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和环境,逐步建立和完善芯片与软件、整机与系统、内容与应用的生态链,初步建立对重点整机、重大信息化应用的支撑能力。

构建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平板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检测、应用推广等专业服务。

围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半导体照明等新兴领域加强产业创新联盟建设。

实现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

鼓励AMOLED技术创新,布局新一代显示技术

引导骨干企业新建高水平AMOLED生产线。

开展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集成应用示范,构建安全可靠软硬件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

实现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集成系统在3个以上的行业关键领域示范应用。

提升支撑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应用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

提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

2013-2015

培育发展SaaSPaaSIaaS等新型服务模式。

大型公共云服务平台能力显著提升,具备1000PB数据处理能力的骨干企业达到3家以上;运营商通过云计算为企业提供多种接入方式的服务;形成一批云制造服务平台。

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互联网企业、赛迪研究院、电信研究院、电子一所等

软件服务业司、电子信息司、通信发展司、中小企业司、通信保障局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各地通信管理局

 

加快面向电子商务、物流、第三方支付等生产性服务的信息平台建设。

建成一批面向工业制造业、金融、能源交通等行业的知识库;形成一批生产性服务的信息平台。

培育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

形成一批服务水平高、信誉度高的第三方信息化服务机构。

2016-2018

培育发展SaaSPaaSIaaS等新型服务模式。

云计算应用基本普及,95%以上中小微企业采用云计算服务。

培育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中介服务机构。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第三方信息化服务机构。

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

2013-2015

实施产用合作专项,组织化工、冶金、机械、电力等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工程。

形成10套以上重点产品和系统的行业解决方案。完善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第三方评测服务。

行业协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制造企业等

电子信息司、软件服务业司、规划司、科技司、信息化推进司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各地通信管理局

推进离散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共性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由行业协会牵头、技术开发方和技术应用方共同参与的装备制造业产用合作联盟。

建成行业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产用联盟。

打造国产车载电子信息平台;推进IGBTMOSFETFRD等芯片和模块的研发与产业化。

加快车载信息系统和网络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2016-2018

深化实施产用合作专项,加强与两化深度融合专项、重大科技专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等项目的协作。

形成较为完善的产用合作机制,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

开展流程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共性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流程行业产用合作联盟。

完善行业应用公共服务体系。

开展重点产品信息化指数测评服务。

逐步形成工业产品信息化指数测评服务体系。

突破汽车、电力、医疗、金融等量大面广、带动性强的应用电子领域关键技术。

推动应用电子产业实现产业化和跨越发展。

提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

2013-2015

完善示范基地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并完善一批面向示范基地专业化服务平台;支持一批产业链协同应用示范项目。

实现示范基地宽带和高速无线网络全覆盖;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初步获得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协同联动的示范经验。

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制造企业、各产业示范基地等

规划司、通信发展司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等

2016-2018

建设示范基地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80%的产业示范基地建立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深入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推动更多地方将两化深度融合纳入地方政府综合考核体系。

8-10个地方将两化融合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综合考核体系。

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专项行动工作办公室

2013-2014

总体部署行动计划各项任务,督办各项专项行动实施和项目落实情况考核。

专项行动的组织保障体系基本成立。

各推动单位

办公厅、信息化推进司等相关司局

各推动单位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分工。

各项行动全面启动。

开展年度检查和效果评估

2013-2014

制定行动计划评估方案。

专项行动评估检查体系基本形成。

专项行动工作办公室

开通专项行动网站。

2015-2018

组织开展年度进展检查与效果评估。

各项行动的实施和进展情况得到有效监管。

根据评估结果滚动调整专项行动。

措施二:完善协同推进体系

完善区域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体系

2013-2015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两化深度融合领导机制,制订考核指标,并纳入地方综合考核体系。

80%的省级地方建立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作机制。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地方支撑服务机构等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2016-2018

各地完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作机制。

在全部省级地方建立两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作机制。

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

2013-2015

有条件地方开展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鼓励各地开展省级两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

确定一批国家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初步完成工作任务。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等

信息化推进司

2016-2018

总结推广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经验。

区域试点的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2013-2018

配合开展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区域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

赛迪研究院、地方支撑服务机构等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2013-2015

推动建立区域两化深度融合合作机制,组织各项交流活动。

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闽台等区域形成合作交流机制。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地方支撑服务机构、研究院所等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各地通信管理局

2016-2018

完善两化深度融合区域合作交流相关机制。

将两化深度融合纳入国家援疆、援藏和扶贫工作体系中。

人事教育司

发挥行业协会和服务机构的作用

2013-2018

支持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落实行动计划。

协同推进体系不断完善。

行业协会、赛迪研究院等第三方服务机构

各相关司局

措施三: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加强政策引导

2013-2018

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政府在政策引导、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营造环境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行政效能大幅提高。

信息化推进司、驻部纪检组监察局、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相关司局

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和公开招投标制度。

创新管理方式

2013-2018

清理和减少对各类企业、机构及其活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资质资格许可。

各类企业和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显著增强。

政策法规司

政策法规司

改善公共服务

2013-2018

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

逐步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

信息化推进司、驻部纪检组监察局、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相关司局

加大政府采购服务力度。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措施四:加大资金政策支持

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2013-2018

扩大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规模;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行动计划项目投资。

专项行动计划项目资金得到保障。

财务司、规划司、科技司、中小企业司、电子信息司、软件服务业司、信息化推进司等

财务司、规划司、科技司、中小企业司、电子信息司、软件服务业司、信息化推进司等

各地设立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措施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

2013-2018

每年组织开展企业一把手两化融合相关培训。

两化融合成为企业一把手意识。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赛迪研究院、行业协会、企业等

信息化推进司、人事教育司

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推进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

2013-2014

制定和发布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指南。

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规范基本形成。

推动成立企业首席信息官联盟或协会。

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推广体系初步建立。

2015-2018

开展指南宣贯,指导大中型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

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普及,培养一批富有经验的企业信息化高端人才。

组织若干次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和政企高层培训。

加强人才培养与保障

2013-2015

建立两化融合知识与人才开放共享平台。

初步营造两化融合人才培养的环境。

研究机构、部属院校、有关企业等

在有条件的企业和高校开展实训基地试点。

2016-2018

充实完善知识共享平台建设,不断丰富两化融合网络公开课程。

两化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

推广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模式。

涌现一批两化融合实用人才。

2013-2018

开展面向技校、中专、职高学生的信息技能教育和培训;鼓励企业开展职工信息技能培训。

培养一批现代产业工人。

技校、中专、职高、有关企业等

措施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检查

2013-2018

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对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安全管理检查。

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各地通信管理局

电信研究院、电子一所、电子四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有关企业等

信息安全协调司

通信保障局

加强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

2013-2018

定期在钢铁、有色、化工、石油石化、电力、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和测评。

提高钢铁、有色、化工、石油石化、电力、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信息安全评估机构、电信研究院、电子一所、电子四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有关企业等

信息安全协调司

开展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漏洞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分析研判,形成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测评检查和漏洞发布制度。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2013-2018

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务开展信息安全评估。

面向新技术新业务的信息安全评估体系基本形成,完成一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检测和认证。

信息安全监测和认证机构、电信研究院、电子一所、电子四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电子商务企业等

各地工信主管部门

各地通信管理局

信息安全协调司

通信保障局

各地通信管理局

相关新闻
+ 广东乳源东阳光精箔有限公司进行模拟评审  
+ 2015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  
+ 2013 年度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的通知  
+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 公司将在十月份举办管理泰斗彼得.德鲁克名著同名的、由德鲁克先生生前亲自编写的课程《卓有  
+ 著名陶瓷企业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推行卓越绩效管理  
关于骏骥卓越

公司简介
核心价值观
品牌内涵
典型客户
联系我们
管理咨询项目

卓越绩效管理
企业管理成熟度评价
企业文化
战略管理
组织绩效管理
岗位与薪酬体系设计
员工敬业度评测与改进
流程再造与体系融合管理
精益六西玛管理
管理培训课程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理解与实施指南
企业战略规划的体验式训练
质量文化与质量战略
六西格玛(6 Sigma)绿带认证
六西格玛(6Sigma)管理 黑带考试
基层经理管理技能提升
质量管理基础技术
新闻与管理资讯

公司新闻
政府与行业新闻
管理文集
联系我们

深圳市骏骥卓越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电话:0755-26647246
邮箱:835032612@qq.com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高新区社区科苑南路3099号中国储能大厦13层A10
版权所有 © 2006-2022  深圳市骏骥卓越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ICP备案: 粤ICP备18019082号      
技术支持:众智达网络